查看原文
其他

蚌埠从“治淮”到“靓淮”!

蚌埠日报 2023-09-07



一河清水向东流
蚌埠从“治淮”到“靓淮”

千里淮河成为中华大地一道天然的南北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上,安徽省蚌埠市被誉为“淮河上的明珠”。如果将时间轴拉长,不难发现,蚌埠历史上每一次腾飞,都与“淮河的治与用”有着密切联系。
蚌埠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大禹在此劈山导淮;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兴建以蚌埠闸为代表的治水工程,为城市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国家级淮河流域管理机构落户蚌埠;当下,蚌埠市启动“靓淮河”工程,着力开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大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投入。水因城而美,城拥水而兴,蚌埠与淮河相伴而生的故事又续写了新篇章。
大禹像。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穷在水上,困在水上”,到“富在水上,美在水上”,蚌埠用绿色发展,为淮河流域城市治理,树立了一个新的样本。


01


蓄泄兼筹 “人水之争”的硬核解法


如果将1000公里长的淮河河道拉伸成一条直线,安徽省蚌埠市恰好位于这条线的黄金分割点。

张兴礼是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吃着淮河水长大,也没少因淮河水灾遭罪。工作后张兴礼进入水利系统,长期参与到淮河治理工作中,谈到所谓的“黄金分割点”能给蚌埠带来了多少好处,张兴礼一阵苦笑:“跟上下游相比,蚌埠海拔较低,处在淮河的‘碗底’,这个黄金分割点成了水流最汇聚的地方。”

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每到汛期,淮河上游的水来得急,下游的水去得慢,广袤平坦的行蓄洪区成了洪水的唯一去处,形成所谓的“关门淹”。

“2010年以前,蚌埠市人民饱受水灾困扰。”站在淮河岸边,张兴礼掰着手指,细数淮河历史上的几场大规模水灾,1954年、1991年淮河两场大水,21世纪初淮河洪涝大灾,“只要一下雨,城市里就会形成内涝,城市外农田里的积水,三五天都退不下。”

关于淮河,在蚌埠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气候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淮河治理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蚌埠荆山、淮河。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王春阳看来,淮河在历史上带来的水灾和旱灾,本质上还是“人水之争”,想彻底解决水灾,在完善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同时,也要让淮河两岸的人民能利用好淮河。

这恰好与近10年来蚌埠治淮的思路不谋而合,从“防淮河”到“管淮河”再到“用淮河”,曾经淮河两岸“人水争地”的局面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人水和谐”。

2013年6月,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总投资56.04亿元。工程建成后,行蓄洪区启用更为灵活:方邱湖、临北段和香浮段改建为防洪保护区,不再承担行蓄洪任务;花园湖改建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和行蓄洪区启用标准,淮河干流行洪更加通畅。“行洪区变成防洪保护区,更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此区域内居民生命财产的重视和保护。”王春阳说。


02


退市进园 淮河水清岸绿产业新


在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展示厅,0.12毫米超薄玻璃和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被摆在醒目位置。近年来,蚌埠市在硅基新材料领域落子布局,由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设计的硅基新材料产品,助力安徽在超薄玻璃等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0.12毫米超薄玻璃。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巧的是,蚌埠市博物馆镇馆之宝——“7300岁”高龄的陶塑纹面人头像,就出土于距离设计研究院直线距离不到8公里的双墩遗址,两地恰好隔淮河相望。

双墩遗址与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石英石与硅基新材料,历史与未来在这一刻仿佛跨越淮河传递了交接棒。

作为安徽省内老牌工业基地,上世纪蚌埠曾在淮河两岸设立大量化工企业,西部城区成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心脏地带。然而随着产业更迭,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日益提高,老工业区逐步暴露出产值低、能耗高、污染大等缺陷。

2014年,蚌埠市在安徽省率先出台《关于重点生物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重点生物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工作。蚌埠市经信局技改科工作人员张璟煜长期与“退市进园”企业打交道,他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这次搬迁给规上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曾经一年能贡献超过30亿产值的龙头企业,受疫情和搬迁升级影响,2021年一度陷入停滞。

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淮河岸边老工业区搬迁对蚌埠经济短期发展带来的阵痛不言而喻,然而往长远了看,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大背景下,蚌埠以壮士断腕的姿态鼓励规上企业尽早“退市进园”,体现出皖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应有担当,也为淮河流域城市转型发展树立了标杆。

“越早搬迁意味着在新赛道上越早起跑。”张璟煜介绍,为了让搬迁企业享受“易址红利”,蚌埠市大力引导企业抢抓易地技改机遇,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为确保企业搬得动、搬得起、搬得好,蚌埠市建立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多层次、高频率工作协调调度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审批、用地、路网、供电、供水、施工环境等重点、难点问题180余个。

“退市进园”给了企业重新选择赛道的机会,也让淮河生态经济带获得新鲜血液。一退一进,企业降下了能耗和污染,蚌埠市的创新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

2017年,丰原集团将生物基产业制造基地从淮河岸搬往固镇县,实现了聚乳酸自主知识产权工业化生产,打造了全球产能规模最大、产品链条最全、技术工艺最强的聚乳酸产业“内循环”链条。

值得一提的是,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同样也是蚌埠市“双基”(硅基、生物基)产业之一。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蚌埠市以退市入园为契机,在淮河岸线实现腾笼换鸟,越来越多绿色环保、环境友好型企业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释放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日前,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对评价为2022年安徽省绿色工厂的企业进行公示,蚌埠市8户企业进入公示名单,居全省第二、皖北第一。

“发展绿色产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也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陶广生说。

蚌埠市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03


亲水临水  淮河成了幸福河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淮河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

正如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在多次调研走访生态保护工作中所强调的,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蚌埠市以河湖长制工作为抓手,毫不放松抓好巡河护河、管水治水工作,以优质河湖水生态环境,为蚌埠市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人不负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定不负人。2022年6月,安徽省蚌埠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因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奖。蚌埠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作为淮河流域重要的节点城市,十年来,蚌埠市深入开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生态改革,夯实生态根基,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里,淮河干流蚌埠段五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符合Ⅲ类,水质状况良好,呈现稳中向优的态势,蚌埠市域内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合格。

“靓淮河”工程正在火热建设中。蚌埠市宣传部供图

如今,随着蚌埠市拥河发展战略规划的逐步实施,穿城而过的淮河已经成为蚌埠市的“城中河”。2021年,蚌埠市将“靓淮河”纳入全市六大主线工作之一,“靓淮河”是蚌埠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蚌埠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工程实施,将实现提高防洪标准、修复淮河生态、改善城市交通、优化人居环境、拓展城市空间的综合效益,让淮河亲水功能充分显现,让蚌埠市民更近距离接触甚至融入到淮河的景观中。

“靓淮河”工程效果图。蚌埠市宣传部供图

沿着淮河岸线,蚌埠正在打造一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体现城市记忆的蚌埠新地标:铁路公园、宝兴面粉厂(历史建筑)、五彩阡陌……一大批蚌埠市民熟悉的淮河文化、铁路文化等项目,将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去处,进一步提升蚌埠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把靓淮河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幸福工程,为建设幸福蚌埠注入新的动能。”在调研“靓淮河”工程进度时,黄晓武多次强调,“靓淮河”是蚌埠加快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市上下多年来的共同心愿,“要努力扮靓沿淮风景线,建好城市会客厅,不断扩大蚌埠城市的影响力吸引力,加快实现相看两不厌、最美淮河岸的综合治理效果。”

目前,“靓淮河”一、二期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工程按照“一川清、两岸靓、三脉通、四态合”的总体规划和“一河、两岸、四区、五线、十九景”的具体布局,全面优化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体系,打造“河湖亲清两岸绿”美丽生态样板。

蚌埠张公山公园。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从惧水到亲水,从避水到临水,蚌埠人面对淮河心态转变的背后,是淮河水情从泛滥到安澜、“水经济”蓬勃发展、“水文化”竞相涌现的全过程。

一川清流穿城过,两岸美景不胜收。坐落在千里淮河上的蚌埠伴水而生、因水而兴、治水而荣,如今步入“靠水而美”的新阶段。

淮河,必将又一次为蚌埠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往期推荐

文明,相随相伴!

刚刚,蚌埠发布通告!

这 条 转 疯 了!

8月16日19时,不见不散!

华地公馆朗园和园旁边两块空地有没有具体规划?官方回复是…

用镜头致敬!蚌埠“炎”值最高的人

节约用电,你我做起!

@蚌埠人,你做到了吗?

文明创建,没有旁观者!

来源:聊时局

编辑:徐捷  校检:司从建

监制:成凯

审核:朱素贤  李博


视频推荐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支持请点亮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